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激发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时间:2024-06-01 17:18:35来源:粉身碎骨网作者:综合

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激发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编者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激发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社一是共护生sun bet网站【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二是同呵态环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三是内生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 ,四是动力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 ,五是激发境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

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激发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总结新时代10年的全社实践经验,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共护生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2023年是同呵态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内生我国天更蓝、动力地更绿、激发境水更清  ,全社美丽中国建设交出满意答卷,共护生人民群众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显著增强 。这一年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 ,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 ,“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开局顺利 ,绿色低碳发展脚步不断加快。

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激发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岁末之际 ,让我们通过一个个来自生态环境保护一线的故事 ,感受这一年,生态文明建设者们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征程上做出的点滴努力。

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以科技力量保护长江

“逐步实现客船新能源化”

本报记者 吴 君

踏上“长江三峡1”号纯电动游轮 ,从葛洲坝向三峡大坝进发 ,长江两岸的青山慢慢划过眼前。

“这艘游轮充1次电 ,综合工况下可运行10小时或续航150公里。”当天的sun bet网站【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长江三峡1”号船长陈国海介绍 ,“我每天从宜昌港开到三斗坪港 ,全程约40公里,充1次电能跑个来回,晚上在城区江面跑趟夜游 ,还能剩20%的电 。”

不仅续航时间长,游轮还平稳 、舒服、噪声小,也闻不到柴油味  。“乘游轮游西陵峡 ,参观三峡大坝、葛洲坝 ,真是不虚此行 !”有游客感叹。宜昌交运长江游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军介绍,截至今年10月31日 ,“长江三峡1”号已运行“两坝一峡”163个航次、长江夜游125个航次,共接待游客31万多人次。

“长江三峡1”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载电量最大的新能源纯电动游轮,去年3月29日在宜昌秭归新港首航 。“我们的游轮动力‘心脏’分4个电池舱 ,搭载了720块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包 ,总载电量7500千瓦时。”陈国海说,“长江三峡1”号还是全球第一艘采用高压充电 、低压补电方案的电动船,填补了我国电动客船领域多项技术空白 。

如何解决动力、补给、维修问题 ?刘军介绍 ,随着“电化长江”不断推进,宜昌港 、秭归茅坪港都建设了高压充电点,纯电动船舶在休息和等候游客时可随时充电,一次充满仅需6小时  。此外,船上生活垃圾也都在宜昌港九码头上岸,污水进入城市污水管网 ,实现统一处理。

目前  ,“长江三峡1”号充电量已突破130万千瓦时。此外,宜昌还有3艘新能源客船在建,2艘已招标 ,5艘已纳入计划 。“未来 ,我们将逐步实现客船新能源化。”刘军说。

聚焦“电化长江”“氢化长江”,宜昌以科技力量保护长江,今年上半年 ,全市19家船舶修造企业共建造新能源船舶40艘 。宜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宜昌将打造2至3个百亿级园区 ,绿色智能船舶年建造量将达300艘以上 。

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

治理黄河流域砒砂岩区水土流失

“促进流域水沙关系协调”

本报记者 王 浩

水少沙多 、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 。

黄河“几字弯”处 ,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二老虎沟小流域 ,通过千沟万壑与黄河相连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申震洲常年驻扎在这里 ,为黄河水沙关系把脉问诊,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研究。

为什么将试验站选在二老虎沟小流域 ?“这里是典型的砒砂岩区 。砒砂岩遇风遇水就会松散成砂土 ,区域内植被稀少 、生态脆弱 ,导致大量粗泥沙进入黄河 。砒砂岩区仅占黄河流域面积的约2%  ,但多年平均入黄河的粗泥沙近1亿吨 。治理好砒砂岩区,对促进黄河流域水沙关系协调十分重要 。”申震洲说。

坡面布置集沙仪,每周收集沙量,记录风沙变动;汛期 ,记录径流量、泥沙量,摸清水蚀状况;监测不同季节岩层剥蚀速率……“水文、土壤、气候、生物 、地貌五大监测数据全覆盖,为小流域做全身体检,促进流域水沙关系协调 。”申震洲说。

水土保持是项复杂工程 ,要治理水土流失必须抓主要矛盾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肖培青说 ,最初,研究人员发现黄河下游河床泥沙多为粗泥沙,后逐步锁定其主要来源为黄土高原区,经过反复对比,又进一步确定粗泥沙主要来自砒砂岩区  。

坡顶建设集雨设备,发展苹果、山杏等经济林;坡面覆盖抗蚀促生材料 ,栽种经济灌木和牧草;沟底布设砒砂岩改性材料淤地坝 ,蓄水拦沙——多措并举,最大程度把水土留在了小流域里 。

“多年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 ,多部门联手 、多区域合作 、多政策协同 ,才能实现水土流失有效治理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姚文艺说。

二老虎沟小流域只是缩影。水利部门坚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综合治理 、系统治理 、源头治理 ,因地制宜 、科学施策。截至2022年底,黄河流域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88万平方千米,水土保持率达67.85% 。

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加快推进”

本报记者 寇江泽

前不久,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5个督察组分别对福建、河南、海南 、甘肃 、青海5省开展督察进驻工作 。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某驻地信访间内,工作人员蒋萍正处理群众举报信件 。来信的是当地一名市民 ,反映一处河道存在违规挖砂问题。

“这件举报属于第九批举报件,编号为9556 。”蒋萍介绍 。这意味着当时督察组在该省已接到9批556封举报信件。蒋萍将举报对象的名称、地点、生态环境破坏状态等信息录入信息化系统,“督察是为了解决问题。审核通过后 ,举报件将按照属地监管原则 ,转给相关部门依法调查处理 。”

处理好群众来信、来电举报 ,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理群众举报、强化公众参与,不仅使督察更接地气、更察民情,还丰富了督察内涵 、提升了督察效能。

透过群众来信、来电反映情况可以看到 ,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提升 。蒋萍多次参加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信访工作  ,“群众不仅会反映身边的环境污染‘小事’,如餐饮油烟 、工地扬尘等,而且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 ,大家的参与热情日益提升 ,对区域性 、流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等涉及公共利益问题的举报数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举报受理 、转办 、核查  、督办 、回访工作机制 。督察组第一时间公布信访举报电话和信箱 ,推进边督边改,公开调查处理情况,加大回访力度 ,建立长效机制。

生态环境部聘请的“特邀观察员” 、环保社会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见证了生态环境保护多元参与的持续拓展 。“我国建立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一系列制度,持续强化外部约束 ,同时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共建共享美丽中国 。”马军说 ,“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加快推进 。”

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

促进自然恢复,恢复水域面积

“呼伦湖变得越来越美丽”

本报记者 张 枨

12月的呼伦湖 ,凛冽寒风中 ,2000多平方千米的湖面已被冰封。

一大早 ,59岁的包黎明便驱车开始了一天的巡护 。身为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呼伦沟管护站的管护员,他已守护呼伦湖36年。呼伦湖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 ,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维系周边草原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为最大程度削减人为因素对呼伦湖的影响,促进其自然恢复,这些年,环湖餐饮 、住宿等经营设施被取缔,渔业也从休渔限产转为全面禁止捕捞 。”包黎明介绍 。春秋季是鱼类产卵期和鸟类繁衍及迁徙的季节 ,包黎明他们还要对鸟类迁徙通道加以保护 。

巡护了五六个小时  ,包黎明又来到沿湖牧民满达家走访。为保护环湖草原生态 ,当地积极开展环湖土地沙化与草地退化治理,湖区周边417户居民实现了生态移民。满达如今成为义务巡湖员  ,发现情况会第一时间联系保护区管护站。

“‘十三五’时期  ,我们在呼伦湖周边草原实施禁牧1268万亩 、草畜平衡4365万亩 。2020年起 ,治理呼伦湖流域沙化土地83.8万亩 ,草原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草地沙化 、退化程度得到有效遏制。”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窦华山介绍 ,“呼伦湖变得越来越美丽。”

回到管护站,包黎明又开始查看监控系统 。“保护区8个管护站100多人管护7400多平方千米面积 ,我们管护站7人管护500多平方千米 ,离不开电子眼 。”包黎明说,通过24小时监控,管护站对狼 、沙狐 、黄羊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活动区域进行调查掌握,不仅实现了管护,还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了数据。

经过多年科学治理 、系统保护 ,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水域面积显著恢复 。

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

探索企业绿色转型之路

“不让超标污水排入长江”

本报记者 杨颜菲

尽管已近隆冬,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以下简称“九江石化”)油品码头仍是绿意葱茏。

一大早 ,该公司环保专家刘斌像往常一样  ,带着团队到码头作业区仔细检查油气回收设施等 。“尽管各项在线监测数据无异常,但现场检查设备、手工采样可不能少,这等于为安全环保上了‘双保险’  。”刘斌说 。

“这套油气回收设施能把接卸过程中挥发的油气通过管道收集起来,回收率在95%以上  。”九江石化安全环保部环保室主任米鹏涛说 ,“我们既然承诺了不让超标污水排入长江 ,就得努力兑现  。”

九江石化生产区内干净整洁。“10多年前 ,一到刮风天 ,整个厂区就会弥漫刺鼻的气味 。”刘斌回忆,那时企业环保意识不强 ,加上生产工艺落后 、产品单一 、能耗高等原因 ,一度面临关停并转的局面 。分析面临的困难后  ,公司把减污降碳 、绿色转型作为破局的关键一招。2016年开始,九江石化积极落实“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实施近30个环保隐患治理与提标改造项目  ,先后开展38项专题技改攻关;利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 、洁净能源规模化 、生产过程低碳化……

九江石化产业园区二氧化碳回收综合利用项目中控室内 ,技术人员正关注自动化生产线运转情况 。“项目以九江石化煤制氢脱碳尾气为原料,将原本被当作废气排放的二氧化碳,经过密封管道回收、净化、压缩、提纯  ,变成食品级的高纯度二氧化碳,实现资源化利用  ,每年产生2000余万元效益 。目前已累计回收13万吨二氧化碳 。”项目负责人敖慧华说。

绿色低碳发展 ,换来企业产能增长、结构优化:石化综合炼化加工能力由50万吨提升至1000万吨;产品由汽柴油扩展到航空煤油 、聚丙烯 、芳烃等 ,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近年来,九江石化外排废水达标率 、固废合规处置率均达100%;去年碳排放量比2021年减少70万吨,污水回用率由以前的不足30%提高到65%。

相关内容